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清洁取暖 阵痛可以 少些 再少些
发布日期:2019.12.27 浏览次数:647

       凛冽寒冬,在南方人羡慕北方有暖气时,这几年北方农村围绕清洁取暖的糟心事却一再发生,频频引发舆论关注。近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镇南营村村民的家用炉灶被村干部用水泥封堵,不许烧火做饭、烧煤取暖,要改用天然气或空调取暖。当地政府回应称,如此做法是与村民协商后执行的,是为了推进散煤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工作。

       翻墙入室,用“水泥堵炉灶”之行径,着实堵心;而两年前,北方农村一些地方因“煤改气”、“一刀切”去煤化引发供暖不足,导致部分群众受冻,令人揪心。撇开具体事件本身的是与非、错与责不谈,几起看似孤立发生在农村的事件,其背后折射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实行清洁取暖改造过程中,如何确保北方农村居民暖心顺心省心过冬?

       也许有人会说,几起事件波及范围和人群并不算多,个别情况也属偶发,不必过度解析。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带来的发酵效应却是巨大的。且需要思考的是:从局部而言,同样都在推行清洁替代,为什么有的地方引发轩然大波,而有的地方却能平稳推进?从整体而言,清洁取暖的痛点究竟有哪些?到底哪些是推进中面临的普遍问题,需格外关注?只有拉长视线从较长时段观察,看清问题实质,才能有效破解痛点、规避阵痛,否则,问题必然会以别的形式在别的地方重复上演。

       先来看看清洁取暖是怎么一回事。前几年,雾霾天常伴随供暖季不期而至,让人闹心,清洁取暖就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针对大幅减排举措,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先是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而是2017年十部委联合制定《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接着是2018年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系列举措凸显了绿色发展的决心。由此,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尤其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2+26”个重点城市的清洁取暖,自2017年起开始大面积推进。

       无疑,北方清洁取暖,最大痛点是在农村。相较于城市集中供暖更容易实现清洁化,北方农村是清洁取暖的最大短板。那么,农村清洁取暖具体“痛”在哪里?一是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直接面对清洁替代工作。农村取暖用户分散、住所独立、多数为分散供暖;且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取暖用的半数以上散烧煤,主要分布在农村。二是新方式与旧习惯的冲突。长期以来,北方农村取暖已形成固有模式,操作熟练,且较为经济安全;清洁取暖作为新的变量,势必会打破以往的平衡和稳定状态,带来农村燃料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三是成本增加与农户经济承受能力弱的矛盾。清洁取暖成本普遍高于普通燃煤取暖,各地农户普遍反映,即便是在政府补贴之后,煤改气、煤改电的花销也比以往高出不少,“贵”成了最大痛点。

       与此同时,随后两年北方农村散煤供暖清洁化过程依然艰巨。根据安排,到2021年,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70%,替代散烧煤1.5亿吨,力争基本实现雾霾严重城市化地区的散煤供暖清洁化。“2+26”重点城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021年农村清洁取暖率要由2019年的40%提高到60%以上。未来两年间,如何吸取以往教训,尽可能减少乃至避免转型中的阵痛?如何针对农村特点和清洁取暖痛点,更加系统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

       首先,要加强统筹衔接精细谋划。清洁取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源供应与利用、管网线路建设改造与维护、体制机制改革、舆论宣传等多个环节,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协作联动,切忌出现“半吊子”工程。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上,任何一环考虑不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终端农户的冬季取暖及日常生活。

       其次,要注重工作方法加强引导。面对新旧取暖方式的改变,相关部门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最终一环、最后一米的宣传引导工作。如果能够始终站在农民群众立场上,把老百姓放在心上,那些简单粗暴的做法便可休矣,一些安全隐患也许就能避免。

       第三,要做好研判优化补贴支持政策。各地必须高度重视清洁取暖成本增加问题,完善取暖补贴政策,确保农户清洁取暖用得起、用得好。否则,这个最大“痛点”必将以各种表现形式持续爆发。

       北方农村清洁取暖,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能够有效改善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必须毫不迟疑走下去;又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的冷暖安危和切身利益。要同时考虑环保、保暖、安全、成本、便捷等诸多要素,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让变革中的阵痛少些再少些,既考验着北方清洁取暖的农户,更考验着政府的为民情怀和治理能力。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