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因地制宜构建取暖模式,算算清洁采暖的经济账!
发布日期:2018.12.17 浏览次数:271

       随着采暖季的来临,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当下,清洁采暖再次引发关注。

       今年以来,包括山东在内,全国多地陆续公布清洁取暖路线图。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成为今年清洁取暖的主基调。

       在日前由省科学院主办,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承办的2018第四期山东科技智库论坛上,这种灵活的政策方向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可。结合近期深入基层的调研情况,他们提出清洁采暖真正落地难在一个“宜”字,在实际推行中,要因地制宜,“宜”字当先,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具体情况的取暖模式,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宜”难在哪

       “1吨散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1吨电煤的10-15倍。其中,整治前民用散煤(居民采暖用散煤和没有污染防治措施或不达标的中小锅炉)和散乱污企业在冬季污染的贡献率50%左右。”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勇如是阐述清洁取暖替代散煤的必要性。

       随着多地公布清洁取暖路线图,如何将“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政策初衷落到实处也备受关注。

        “清洁采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难在一个‘宜’字,因地制宜,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节能炉具专委会副秘书长任彦波在会上抛出了这个问题。

       据任彦波透露,山西长治以煤改气为主,煤改气管道设施补贴5000元,壁挂炉补贴3000元,运行费用补贴2400元,当地平均每户用气量每天在12立方米左右,按当地气价每立方米2.26元计算,户均采暖费用为3250元。除去政府补贴的运营费用外,用户取暖支出成本比原来增加不了多少,甚至还略低。但有些用户依然担心补贴政策的持续性和气源的稳定性,担心气价会不会涨,退补后怎么办。

       周勇在淄博一处气代煤的村庄调研时也发现,在补贴上限为1200元、用1方气补1元政策下,很多气代煤用户为节省天然气开支选择多穿衣服少开天然气采暖。“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平均消耗天然气得到的补贴仅为政府补贴上限的一半。”周勇说。此前,多数专家还担心政府给予农户冬季采暖用气的补贴限额会不够,村民会因此增加更多支出。  

       探索多元化清洁采暖方式

       调查显示,总体来看,农民对气代煤满意度较高,因为政府给予补贴,通了天然气后也更加方便。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清洁取暖后成本上升,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

       据周勇测算,按照现行气代煤补贴政策,要达到原来的采暖效果(室内18度),每户农村住户要额外拿出4000-6000元设备投入,每年要比原来多拿出1000-2000元用于支付运行费。综合考虑,要达到原来的采暖效果,气代煤运行成本约为散煤的3倍,电代煤成本为散煤的4倍。

       为进一步减轻政府财政支出,让农民舍得用气,周勇建议,应进一步探索适应发展水平的多元化相对清洁采暖方式。“比如,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县市可以探讨生物质清洁采暖模式,政府可以参照气代煤的补贴政策给予鼓励支持。”周勇说。

       他举例说,滨州市的阳信县,梨树枝、秸秆、大量规模化养殖的牛的粪便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生物质原料。在位于济南市区周边的一个村落,由山东大学团队主导的生物质气化项目给该村的散煤替代带来了不错的效果,已连续运行了十几年。

       会上,也有专家提出,应该将清洁取暖列入乡村振兴计划,坚持整体设计、系统工程的思维。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通过市场激励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

       任彦波则表示,政府应该启动项目评估,从政策的配套、经济的可承受性、未来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入手,科学评价,因地施策,形成居民可承受的清洁取暖的市场格局。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606号